ZOL首页产品报价论坛软件下载问答堂>>中关村在线手机版更多

热点推荐
ZOL首页 > 渠道资讯频道 > 专栏 > 渠道观察> 正文

IT"生物链"悄然消失 哪里重塑天堂梦


作者:中关村在线 张伟 【原创】 CBSi中国·ZOL 2010年02月01日 [评论]



  以往来到海淀,走到中关村大街的人,首先映入眼帘的,是一座金黄色的“DNA双螺旋”雕塑,这座十七年前命名为“生物链”的雕塑,见证了中关村发展的沧海桑田,早已成为人们所熟知的中关村标志。

  而如今这座原来被命名为“生物链”的标志物已经悄然消失,而就在原址几十米外,一尊新的被命名为“生命”的标志物被重新竖起,虽然仍旧以“双螺旋”为外形,但是其中蕴含的意味早已变迁。


IT"生物链"悄然消失 哪里重塑天堂梦

“生物链”标志物消失

  清朝末年,一位老太监来这里圈了块地,盖了几间房,开了两亩园,过起了隐居生活。太监官称“中官”,为此就这样得名“中官村”,后谐音成“中关村”。

  1919年,当时政府利用庚子赔款,在圆明园的废墟旁兴办了清华学堂,即后来的清华大学。1931年,在圆明园南侧一路之隔又建起了燕京大学。从此,这里成了学者,思想家云集的地方,同时也成了梦想之地。新中国成立以后,国家批准北京市的建设规划,将中关村所在的海淀区定为文化区,北京大学迁入海淀。

  此后一大批新建大专院校纷纷在此安营扎寨。到今天,中关村地区的高等院校已达68所,在校学生数十万;又以中科院为代表的科研机构数百家,两院院士人数占全国的35%以上,各类高科技人才超过十万人。这里,成了北京甚至中国的“大脑”。

IT"生物链"悄然消失 哪里重塑天堂梦
中关村俯视图

  70年代末,“改革开放”成了最时髦的词汇。有志之士畅所欲言,把理想之火进一步引向中关村。1984年3月,中科院赵文彦等5位学者直接上书中央,首次提出了“充分开发中关村地区智力资源,发展高技术密集区”的建议。在这以前,已有人率先垂范,80年代初就在这里办起了公司。

  1983年5月,中科院计划局和力学所的科研人员在海淀区政府的支持下,共同创办了科海新技术公司;同年7月,中科院技术所王洪德等8名科技人员和海淀区联社创办了京海计算机公司;1984年5月中科院计算中心几名科技人员,向四季青乡借款两万元,创办了四通公司;11月中科院计算所、科仪厂和海淀农工商总公司联合组建了信通电脑公司……“两通两海”的成立与发展,标志着后来享誉中外的“中关村电子一条街”的兴起。

  中关村从此真的通向了大海,成为很多科技人员“下海”经商、实现梦想的地方。80年代末期,中央调查组对“电子一条街”做出了肯定的结论。1988年5月10日,经国务院批准,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中关村成立。同日国务院批准了后来在中国村经济发展中具有历史意义的“十八条优惠政策”。此后,进驻中关村的高科技企业每年以几百家、上千家的速度骤增。中关村从最初的贸易一条街开始向产、学、研相结合,技、工、贸一体化的科技园区雏形过渡。截至2008年底,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企业数量已经发展到超过2万家,总收入超过9000亿元。